乌鸦的习俗
乌鸦的习俗
乌鸦民俗的三大源流:一是用于占卜,视为吉兆;二是视为凶兆;三是视为孝乌。 古代鸟占中较好早是用乌鸦占断,而且认为是吉祥的预兆。这比喜鹊报喜的民俗还要早。 周武王准备伐纣时,曾暗渡黄河侦察商朝的军事情况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武王渡河,中流,白鱼跃入舟中,武王俯取以祭。既渡,有火自上复(覆)于下,至于王屋,流为乌,其色赤,其声魄云。是时,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。诸侯皆曰:‘约可伐矣。'武王曰:‘女未知天命,未可也。'乃还师归。” 上古神话传说;太阳中有三足乌,叫阳乌。阳乌之名是誉称,犹言光明之鸟。这一说法与军事上的从鸟来判断敌情结合起来,就形成了乌鸦是吉兆的迷信说法。 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“哀我人斯,于何从禄?瞻乌爰止,于谁之屋?”毛传:“富人之屋,乌所集也。”乌落富人之屋,即乌知谁家富,是吉兆。但仔细想来,大约是富人家抛撤的饭食多,乌鸦及许多乌都因可饱腹而光顾的。 所谓乌鸦主凶兆,是抽去了从鸟的活动判断敌情这一合理思考中的特定条件,进而扩大化、片面化、相对化的结果。古代有托名东方朔著的《阴阳局鸦经》一书,专讲用乌鸦占卜,已不存。宋代洪迈《容斋随笔·续笔·乌鹊占》言此书:“大略吉凡占鸟之鸣,先数其声,然后定其方位。假如甲日一声,即是甲声,排名较好声为乙声。以十干数之,乃辨其急缓,以定吉凶。” 早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乌的说法。《说文》:“乌:孝鸟也。”所谓孝,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,儿女们会结父母喂食,以报答父母哺食幼鸟之恩。晋代成公绥《乌赋序》:“夫乌之为瑞久矣。以其反哺识养,故为吉鸟。是以周书神其流变,诗人寻其所集。国有道则见,国无道则隐。斯凤凰之德何以加焉。 乌鸦无反哺之实,人们有如此之说,不妨将其看成是一种想像,借以表达孝亲的感情。明张居正《谢准假归葬疏》中说:“顾臣昔者急切求归,只欲遂乌鸟思亲之念。”“反哺”说是民俗孝德的一种艺术表达。
乌鸦的习俗
乌鸦喜群栖,集群性强,一群可达几万只。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,为森林草原鸟类,主要在地上觅食,步态稳重。除少数种类外,常结群营巢,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。
行为复杂,表现有较强的智力和社会性活动。鸣声简单粗厉。一般性格凶悍,富于侵略习性,常掠食水禽、涉禽巢内的卵和雏鸟。
杂食性,吃谷物、浆果、昆虫、腐肉及其他鸟类的蛋。很多种类喜食腐肉,并对秧苗和谷物有一定害处。但在繁殖期间,主要取食小型脊椎动物、蝗虫、蝼蛄、金龟甲以及蛾类幼虫。
扩展资料:乌鸦终生一夫一妻。繁殖期的求偶炫耀比较复杂,并伴有杂技式的飞行。
雌雄共同筑巢,巢筑于树的高枝上,呈盆状,以粗枝编成,枝条间用泥土加固,内壁衬以细枝、草茎、棉麻纤维、兽毛、羽毛等,有时垫一厚层马粪。
每窝产卵5-7枚。卵灰绿色,布有褐色、灰色细斑。雌鸟孵卵,孵化期16-20天。雏鸟为晚成性,亲鸟饲喂1个月左右方能独立活动。
乌鸦的习俗
乌鸦忌是旧时汉族民间禁忌。动物兆之一,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。凡乌鸦清晨在屋脊上鸣叫,或在人前面叫,或飞在人头上叫,则认为是不吉利、祸事来临的预兆。
特别是春节夏历正月初一听见乌鸦叫更以为这一年诸事不吉。
乌鸦的习俗
乌鸦俗称“老鸹”“老鸦”“老蛙”。全身羽毛为乌黑色,故名。多在树上营巢。常成群结队且飞且鸣,声音嘶哑。它杂食谷类、昆虫等,功大于过,属于益鸟。
在鸟文化中,乌鸦代表的是死亡或是不吉利。因为乌鸦会发现死去动物或人的尸体,然后会结伴去啄食其肉,这就像是死神的使者一样给人带来了不祥的感觉,但是又有着那么三分敬意,七分的恐惧。乌黑发亮的羽毛总让人联想起去世的人身上穿的寿衣。有人不喜欢乌鸦,早上出门的时候,要是排名较好眼看到喜鹊,就浑身高兴;要是排名较好眼看到乌鸦,尤其排名较好耳听到乌鸦叫唤,就担心不吉利。“乌鸦嘴”原来的意思很明显,现在常用“乌鸦嘴”来描绘某人的嘴特臭, 好事说不灵,坏事一说就灵。与喜鹊恰恰相反,报忧不报喜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ingnong166.com/zhzs/1713219655274844.html